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傅佩荣

傅佩荣 暂无评分

综合管理 国学应用

讲师官网:http://fupeirong.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傅佩荣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 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 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 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 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 查看详情>> 3月27日,“四德工程”进校园——《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活动在山东大学举行,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做客山大,带来了一场名为《遇见最好的自己》的精彩演讲。活动现场,傅先生与近五百位师生分享了儒家思想关于“孝德、诚德、爱德、仁德”的智慧,并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现场掌声不断,观众反响强烈。 活动现场,傅佩荣教授围绕“孝、诚、爱、仁”四方面为大学生进行了点津,近500名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诵读了关于“孝德、诚德、爱德、仁德”的传统经典,青年学子通过经典诵读感受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此次在山东大学举办的活动是“四德工程”进校园——《我们共同的价值观》系列活动的首场,据悉,本次活动近期将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播出。
  • 查看详情>> 11月1日上午,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成功举行兴业名家讲坛——“傅佩荣谈易经的智慧”。参加本次活动的私人银行客户达160余人。 本次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央视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主讲、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傅佩荣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哲普大师”。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傅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在座嘉宾,大家不时地记录着感兴趣的内容。傅教授现场教授占卜,掀起了整个讲座的高潮,大家都踊跃报名。通过傅教授的讲解,大家学会了简单占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从2012年至今,兴业名家讲坛分别邀请了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谈“盛事收藏”,著名企业家冯仑谈“财智人生”,著名收藏家王刚谈“投资与收藏”等,深受各位私人银行客户的欢迎。  
  • 查看详情>> 由中山市社科联主办中山市国学促进会承办的中山市首届国学文化周公益活动于2014年11月15日-30日举行。15日上午,中山市召开“社科普及周”之中山市首届国学文化周新闻发布会。记者现场获悉,台湾畅销书《父母规》首次入广东,其作者曲莫先生将来到中山,与千名家长交流,并现场讲授“父母规”。 据中山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科普活动周的主要内容是宣讲科普条例和知识,传扬国学文化。活动期间,将安排各种讲座、演讲比赛和亲子艺术展。主办方透露,此次活动将深入基层,通过送文化、送书下乡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相关知识。“11月24日,我们会在南区恒美学校举行送书活动,将一些国学经典书籍交给孩子们读。” 此次国学文化周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举办了不同的活动。例如,邀请了中国人才研究会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于天罡教授讲述《国学与女性智慧》,重点讲解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女性生活;邀请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教授,讲述《国学与为政智慧》;在第四期的《中山总裁修身读书会》上,邀请了中国兵法实战专家杨天林分享《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等。 除上述讲座外,还邀请了中国易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清华大学EMBA特聘易学教授桂海杰教授做《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讲座。另外,曲莫先生还将做两场《父母规》公益讲座。据了解,《父母规》共1732个字,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目前已在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地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家教的“圣经”。
  • 2015-07-20
    查看详情>>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这是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但是,在个人生活范围中是否也要“凡事保持竞争的心态”?老子主张“不争”,因为人各有志,并且争来争去,谁能常保胜利?不争就不会有失败,也不会招来别人的责怪。他甚至认为“柔弱胜刚强”,譬如,水最柔弱,“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柔弱的水一旦汇聚成河,谁又能阻挡住它?因此,落实于现实生活中,竞争的问题值得省思。 一、 辩论找不到裁判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了一段话,听起来好像绕口令,但却颇有道理。他说: “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过我,我没法胜过你,那么你真的对吗?我真的错吗?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么我真的对吗?你真的错吗?是一人对一人错吗?还是两人都对或两人都错呢?我与你是不能互相了解了。” “人都被偏见所遮蔽,那么我要请谁来裁判呢?请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我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意见都不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你我意见都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意见都相同,怎么能够裁判?” “如此看来,我与你与别人,也都不能互相了解了。那么还要期待谁呢?” 这段话说得合情合理,并且相当透澈。于是,任何两个人进行辩论时,天下没有人可以宣称自己有资格担任裁判。庄子的意思并不是说辩论是错误的。他只是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不妨各说各话,相互之间保持尊重。譬如,在《庄子》书中,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有用与无用”,也谈过“有情与无情”,“鱼快乐吗?”每一次都是由惠施提出挑战,然后庄子轻松予以化解,他的办法只是举例说明,有时解释名词,有时指出惠施自相矛盾,让惠施知难而退。他的结论是“两行”:是与非可以并行不悖,因为各有是非的判断,换个角度说不定是与非也可以互换立场。 二、不争让人莫测高深 古代生活较为平淡,人们闲暇的时候可以赛马、赛狗,比较常见的余兴节目是斗鸡。庄子谈到表现杰出的马与狗时,喜欢使用“忘”这个字,意思是:狗或马如果抵达“忘记”自己的程度,那就少有敌手了。它们跑起来“乐在其中”,忘记了是在竞赛,因而也不觉疲累。别的狗与马自然相形见绌了。在《达生》中有一段培养斗鸡的故事,说明化解相争之心的过程。 纪渻子为齐王培养斗鸡。培养了十天,齐王就问:“鸡可以上场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牠现在只是姿态虚骄,全靠意气。”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他对外来的声音及影像,还会有所回应。”再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牠已经不为所动了,看起来像一只木头鸡了。牠的天赋保持完整了。别的鸡没有敢来应战的,一见到牠就回头跑走了。” 培养斗鸡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也可以用在我们化解竞争的心态上。第一个阶段是:姿态虚骄,全靠意气。正如一个年轻人刚刚站上台面,颇有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但是仍未脱离“虚骄”二字,显得浮华不实。 第二个阶段是:仍会响应外来的声音与影像。意思是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听到别人称赞,难免洋洋得意;如果受人批评,自然闷闷不乐。第三个阶段是:目光犀利,盛气不减。这时年纪与功力皆颇有可观,但仍有与人争锋的意念。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时”,所说的“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一语,大概类似这个阶段的人,说本事,这种人,也有一些,但是忽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要一进入争斗场合,往往两败俱伤。 第四个阶段是:天赋完整,呆若木鸡。这种人知足常乐,不必靠取胜别人或赢得锦杯才觉得快乐。他超越了竞争的层次,有如旁观的局外人,没有欲望就没有盲点,也就显得无懈可击。“呆若木鸡”一语出自这儿,原来所描绘的是一只忘了自己的鸡。别的鸡无法分辨虚实,对他只觉得莫测高深,又怎么敢贸然挑战呢? 三、无我则无事 庄子在《山木》说了一段话,生动有趣而发人深省。他说:“譬如,方舟在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方舟上就算是急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那不是一艘空船,而是有个人在船上,那么方舟上的人就会呼喊着要他避开。一次呼喊不听,二次呼喊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就会骂出难听的话了。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上无人而现在船上有人。” 结论是:“人若能空虚自我而在世间遨游,那么谁能伤害他呢?” 两船碰撞,代表我与别人在实际上发生了冲突,这时我要如何“显示”自己是一艘空船呢?答案是:要化除对自我的执着。忘记自己的年龄、职位、身分、角色。别人认为我是牛,我就是牛;别人称赞我为马,我就是马。没有对立,就无从对峙,然后也引不起任何争端。庄子喜欢用“不得已”一词来形容这样的处境。 所谓“不得已”,是说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其自然。我所顺的自然,不是我主观的考虑或选择,而是客观上的形势或走向。用此我必须拥有相当周全的常识,并且还有卓越的判断能力,知道这儿所说的「各种条件」会指向何种后续的发展。庄子多次使用“虚与委蛇”一词,这里的“虚”字,不是指虚伪或应付,而是依然要空虚自己,以便委顺客观的变化。问题在于:为了避免争执,真的需要做到无我吗?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来,本来就没有必要执着于这个自我?我想,庄子毋宁是主张后者的。人的自我从时间上看来,有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几十年转瞬即逝;从空间上看来,则渺小得难以想象。这么短促而渺小的自我,试问要如何“执着”? 庄子《秋水》描写秋天河水暴涨,黄河之神的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等他遇见北海之神海若之后,才恍然觉悟自己只是井底之蛙。海若代表庄子说话:“我﹝北海﹞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小树木存在于大山之中。这么渺小的存在,又怎么会以为自己了不起!”他继续说:“这样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是像蚂蚁洞存在于大湖泊中吗?中国存在于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里吗?” 把中国看成小米粒,实在有些夸张。但是从整个宇宙看来,地球也不过是个“微尘”而已,又何况是中国?理解这一点,可能产生两种反应:一是豁然开朗,好像天下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我烦恼,我可以随遇而安,享受生命的每一剎那。另一种反应则是消极的,好像顿然失去了奋斗的意志与生存的勇气。一滴水溶入大海之中,不是变得无影无踪吗?我所紧紧把握的自我不是一个幻影吗?我有必要继续在世间生活下去吗? 因此,在探讨“争与不争”的问题时,道家的建议是“不争”。这种不争的态度不是为了息事宁人,也不是因为觉察自我的虚幻而放弃争端。自我并非虚幻,而是可以由道的角度领悟万物为一个整体,进而化解一切对立。自我与别人都在这个整体里面,与其浪费力气去竞争,不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以及万物。不争不但是明智的,也是让人喜悦的。道家之说自有一番境界。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